近日,一则来自通信领域的重磅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华为与中国移动辽宁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携手合作,在沈阳成功完成了智能追焦单元的全球首个商用组网。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通信行业在网络智能化运营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创新的智能运维手段,一举攻克了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效率瓶颈,同时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智能追焦单元作为中国移动与华为联合创新的结晶,是一款极具前瞻性的基站天线数字化解决方案。它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具备三大核心数字化能力,为通信网络的高效运维与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一是拓扑关系实时可视零错误。智能追焦单元能够在分钟级的极短时间内,将逻辑小区精准映射到内部天线阵列,并且正确率高达100%。通过这一技术,它成功构建起了从智能追焦单元(BTU)到射频拉远单元(RRU)、基带处理单元(BBU)的端到端可视化管理体系,让网络拓扑结构变得一目了然,为后续的网络优化与故障排查提供了坚实基础。以往,在传统的基站运维中,多频天线拓扑关系错综复杂,校验工作困难重重,导致大量天面拓扑关系未配或错配,严重影响了网络优化指令的有效执行。据相关统计,全球范围内天面拓扑关系存在此类问题的情况超过50%,而智能追焦单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其二是工参信息实时可感零误差。基于智能映射的精准拓扑关系,该单元能够在分钟级时间内自动获取小区阵列的工参信息,并且保证准确率达到100%。这一特性为网络优化提供了极为精准的数据输入,解决了长期以来天线工参难以准确获取、校验和更新的难题。在实际的通信网络中,天线工参的准确性对于网络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球有超过56%的扇区方位角偏差大于10°,这使得网络优化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持,难以发挥出最佳效果。如今,智能追焦单元实现了工参信息的实时精准感知,为网络优化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其三是多维波束实时可调零等待。智能追焦单元能够依据用户分布与业务变化情况,在分钟级时间内对波束形态和指向进行灵活调整。这一能力实现了短周期内的“波随人动、网随业动”,以及长周期的“随时随地精品网”。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用户分布和业务需求差异巨大。例如在高校、商超等区域,人员流动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在特定时间段内用户数量激增,对网络带宽和信号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大幅提升。传统的天线波束调整方式响应迟缓,难以满足此类场景下的动态需求。而智能追焦单元凭借其强大的多维波束实时调整能力,能够快速、精准地适配各种复杂场景,有效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和用户体验。
辽宁移动率先在沈北大学城及周边区域部署了智能追焦单元解决方案,这一举措成功破解了传统运维模式面临的诸多难题,彻底告别了依赖人工“爬塔”作业的旧时代。在过去,获取工参信息和调节天线姿态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攀爬至高耸的基站铁塔上进行操作。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且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如今,借助智能追焦单元,工参测量与天线调节工作实现了全面智能化。工作人员只需在远程操作平台上轻轻点击,即可实现工参的一键式零误差采集,同时还能远程自动调节天线姿态。结合先进的网管系统(OMC),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天线波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远程调整,大大提高了运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据保创云随身WIFI了解,智能追焦单元的应用,还为网络优化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精度提升。针对网络覆盖盲区、信号交叠干扰以及业务潮汐变化等传统优化手段难以快速响应的问题,智能追焦单元利用其提供的实时数据,能够在分钟级时间内动态调整波束参数,包括方向角、波宽、下倾角等。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高校、商超等典型的潮汐区域,还能够快速优化各类信号质量较差的场景,有效消除网络覆盖盲区,减少信号干扰,显著提升网络整体性能。 在解决“骨头站点”问题方面,智能追焦单元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所谓“骨头站点”,通常是指那些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准入条件苛刻、上塔作业困难以及维护成本高昂等原因,成为网络运维工作中“硬骨头”的基站站点。这些站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整体可靠性和稳定性。智能追焦单元能够在分钟级时间内精准定位天线偏移等各类故障,并通过远程自动调整参数的方式进行快速修复。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幅减少了在困难区域进行上站作业的需求,将以往可能需要数天乃至数周才能完成的故障恢复时间,缩短至分钟级。这不仅显著提升了网络的可靠性,还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确保在关键时刻通信网络能够保持畅通无阻。 华为与辽宁移动在智能追焦单元商用组网方面取得的成功,是通信行业技术创新的一次重大飞跃。这一成果不仅为辽宁移动的网络智能化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随着智能追焦单元在更多地区的推广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信网络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可靠,为用户带来更加卓越的通信体验,推动整个通信行业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